【產業消息】 堆沙理論 三通購屋新思維 2008-06-23  
  海峽兩會簽署包機直航、陸客來台觀光協議,國內房市再添新動能,已達高點的大台北房價能否更上一層樓,仍待觀察。不過,分析近一年來大台北房價走勢變化,現已從「跳島型」轉為「堆沙型房市」,消費者運用「堆沙概念」,相準房價凹陷處下手,除可降低購屋負擔,未來也更具補漲空間。



沙丘凹陷處 有補漲空間

所謂「堆沙型房市」是指目前大台北購屋人潮,有兩種趨勢,一方面有一大群人為尋求更方便的生活條件,不斷往靠近市中心的高價區移動,但另一方面也有一大群人因為市中心區房價過高,從原本市中心區向外移出,兩股購屋人潮最大的交會點,就在高房價周邊下陷的低房價區。

這類房價區往往沉寂多年,但一旦人潮湧入就會快速補漲,直到房價到達相對高點,購屋人就會湧向下一個凹陷區。過去人們以生活機能為優先選擇,距離市中心較近的區域房價,漲幅不一定大,房價因而成為「跳島型」走勢;但如今房價漲到高點,人們選擇負擔較輕的二線城市與區域購屋,在「堆沙型房市」的概念發展下,最後房價差距會逐漸縮小。

這就像沙漠中的沙丘一樣,一開始是小沙丘,但隨著沙子愈聚愈多,就開始愈堆愈快,也愈堆愈高。在快速形成的過程中,往往在沙坡上會出現一些凹陷之處,或是明顯的銳利稜角,然而只要沙丘到了一定高度,除了沙頂上的沙會往下滑動,沙坡上的沙也會向這樣的凹陷處移動,直到形成一個沙丘應該有的弧度之後才會停止。

大台北房市從92年復甦以後,即像在堆起一座大沙丘,但最初發展是以一個個中小型沙丘崛起模式進行,其中大安區、信義區、中正區等第一線房市區因機能成熟,吸引最多人潮,因此形成較高的沙丘。第二高的沙丘則由松山及中山區築起,第三高的沙丘則是內湖、文山、南港等郊區,再來就是北縣的新板特區、永和市及新店市等。由於人潮湧入不平均,因此93~95年大台北出現明顯「跳島」效應,很多介於這些高房價區之間的區域,房價落差極為明顯。

像是台北市萬華區、大同區;捷運板南線的後山埤站、新埔站、信義區和南港區交界的信義路六段、福德街一帶,捷運淡水線的圓山站、明德站、唭哩岸站、忠義站,中正區介於古亭站和永和之間的汀洲路一帶、捷運木柵線的麟光站、辛亥站等,都是這類凹陷區,一線之隔,房價往往差距三到四成。



跳島效應 逐漸消失

但這種跳島效應,在95年隨著市中心區房價急速拉高,已漸漸消失,大台北房市如同一個大型沙丘,已然堆積成形。沙頂即是大安區、信義區,沙丘中高段是內湖、文山、南港,再來則是位於沙丘中段的板橋、永和、新店區。自96年後,沙丘移位運動開始出現,也因此房價比江子翠便宜的萬華區開始補漲,在江子翠和新板特區之間的新埔地區,也驚人上揚。

另外像是緊臨信義計劃區的信義路六段一帶,在南港房價高漲之下,也出現明顯補漲,偏低的中正區汀洲路一帶房市,雖然距離捷運站較遠,但房價過去一年多快速翻揚,捷運淡水線上,位於北投站和關渡站之間的忠義、復興崗站,過去房價明顯偏低,如今也已超過關渡,來到應有的坡度上。

兩岸包機直航、陸客來台觀光,對國內房地產肯定是一大利多殆無疑義,但大台北房市榮景仍需建立在經濟恢復成長、民眾所得實質增加以後,民眾收入必須要趕上目前已超過能力所能負荷的房價,房價才可能進一步明顯大幅提升。不過目前房價維持在高檔亦可確定。

在此情況下,民眾可以採用「堆沙概念購屋」思維,只要找出沙丘中的凹陷處─—如大範圍的兩個高點房價區之中間區段、中範圍的兩個捷運站中間之低價區,或是小區域的房價偏低社區,只要不是條件太差,未來房價都將如同堆沙一般,隨著人潮移動而快速補漲。



(作者是全國不動產董事長 葉春智)
 
 
中華建築金石獎甄選活動官方網站
  目前瀏覽人數: 548736人次